动态资讯
News Center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氮气保鲜技术被视为确保食品保鲜期的关键手段,然而,若氮气浓度出现异常,食品的品质和员工的安全都将面临风险。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准确检测氮气浓度的异常情况。
气相色谱法通过色谱柱对各种气体进行吸附和脱附,根据不同气体的速率差异实现分离。接着,通过检测器对氧气、二氧化碳等杂质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计算出氮气的纯度。这种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高精度检测非常适用,例如食品级氮气入库验收、包装内气体成分复核等场合。特别是当氮气纯度达到或超过99.9%时,使用该方法进行检测是非常恰当的。
其精度十分出众,误差控制在±0.01%以内,并且能够对多种杂质进行检测,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完全符合GB 29202 - 2012标准的规定。比如,某肉制品厂利用它对香肠的充氮包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氧气含量超过了标准,随后及时调整了制氮机的参数,成功防止了产品出现霉变的情况。
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氧气与电极发生反应生成电流信号,而顺磁法传感器则是通过利用氧气分子的顺磁性,在磁场中产生压力差或流量变化来进行检测。这两种传感器特别适用于制氮机出口、包装车间等封闭空间的氧气残留实时监控,并且能够对氮气泄漏做出迅速反应。
这些设备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仅需一秒钟即可实现,一旦发现氧气浓度超过标准,比如低于19.5%,就会迅速启动声音和灯光报警。某家薯片生产厂在包装机器上配备了电化学氧传感器,当氮气泄露导致氧气浓度下降到18%时,系统会自动停止运行并启动通风,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工人因缺氧而昏迷。
凯氏定氮法通过消化、蒸馏、滴定等环节,将食品中的有机氮转换成无机氮,进而通过酸碱滴定的方法来计算总氮的含量。这种方法主要被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且可以间接地判断氮气保鲜是否会引起营养的流失或成分的改变。
检测结果显示明显,氮含量保持不变,这表明保鲜条件并未对食品的成分造成损害。某茶叶厂对采用抽气充氮技术的茶叶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经过一年的储存,氮含量仅减少了0.2%,这一数据证实了氮气成功锁定了茶叶中的氨基酸成分。
氮气纯度不够,若含有过多氧气,会引发食品油脂变质、颜色变深。这种现象会严重损害食品的口感和外观,进而减少消费者购买的兴趣。
食品生产企业需按期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氮气的纯度,以保证氧气含量不超过0.1%,水分含量不超过0.0015%,从而确保食品质量,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氮气含量若超标准,会导致包装内部压力剧增,进而引发密封部分破损,这不仅损害了产品的外观,还影响了其密封效果,对产品的储存与销售都极为不利。
在生产环节,食品厂应适当调节氮气的注入量,并且要定期对包装的密闭性以及气体浓度进行检查,以防发生包装变形的情况。
密闭空间内氮气泄露会引起氧气不足,这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人员可能会因缺氧而昏迷,甚至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
食品厂需在车间等区域设置气体检测装置,例如电化学氧传感器,以便实时监控氧气浓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员工的安全。
贵厂在检测氮气浓度方面具体运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期待您的评论和交流,同时,也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掌握关于氮气保鲜安全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