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乙烷杂质在高纯甲烷中的控制意义与分析策略

更新时间:2025-10-09点击次数:

乙烷(C₂H₆)作为甲烷中最常见的同系物杂质,其含量直接反映原料天然气的分离纯化效率,也是衡量高纯甲烷品质的重要指标。

在精密分析、标准气体配制及半导体工艺中,乙烷的存在可能干扰色谱基线、改变反应动力学或引入碳源污染,因此必须加以严格控制。GB/T 33102—2016对不同纯度等级的甲烷设定了梯度化的乙烷限值,体现了对应用场景差异化的技术响应。

标准规定,高纯甲烷(99.999%)中乙烷含量应低于4×10⁻⁶(4 ppm),而纯甲烷(99.9%)则允许高达600 ppm。这一跨度达150倍的限值差异,凸显了高端应用对烃类杂质的敏感性。

例如,在用于校准气相色谱仪的标准甲烷气中,若乙烷含量过高,将导致保留时间漂移或峰重叠,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在金属渗碳工艺中,乙烷的热解行为与甲烷不同,可能造成碳势失控,影响材料性能。

针对乙烷的检测,GB/T 33102—2016明确推荐采用GB/T 28726《气体分析 氦离子化气相色谱法》。该方法利用氦等离子体对有机分子的高灵敏电离能力,可实现对ppb级烃类杂质的精准定量。

分析时通常采用分子筛或Porapak系列色谱柱,有效分离甲烷与乙烷峰,确保定性准确。为提高重复性,标准要求进样前对管路进行充分置换,并采用标准气体进行仪器校准,两次平行测定的相对偏差不得超过5%。

在实际生产中,乙烷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低温精馏塔的分离效率与操作稳定性。企业应定期对精馏系统进行性能验证,并结合在线色谱监控,及时调整回流比与塔压参数。

同时,在充装环节需防止不同纯度等级产品混装,避免交叉污染。通过“过程控制+终端验证”的双重机制,可有效保障乙烷指标持续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