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高纯氢检测中的碳杂质: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₂)的精准监控策略

更新时间:2025-11-03点击次数:

在石油化工的加氢裂化、加氢精制以及精细化工的合成反应中,高纯氢是核心原料。然而,微量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₂)却被称为催化剂的“慢性毒药”。

它们会强烈吸附在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钯)的活性位点上,导致催化剂永久性失活,不仅大幅降低反应效率,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停车风险。

鉴于此,《GB/T 3634.2—2011》标准对这两种碳杂质设定了极为严格的上限:高纯氢中CO和CO₂的含量均不得超过1ppm,超纯氢则要求低于0.1ppm。

为了有效监控这些痕量“催化剂毒物”,标准提供了灵活而强大的检测方案。氦离子化气相色谱法(HID-GC)凭借其普适性和高灵敏度,依然是首选方法,

能够在一个分析周期内完成对CO和CO₂的精准定量。然而,对于某些特定应用场景,标准也允许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技术组合。

例如,可以使用热导气相色谱法(TCD-GC)来测定CO和CO₂,但TCD的检测限通常在ppm级别,对于超纯氢的0.1ppm要求可能力有不逮。

此时,标准中提到的变温浓缩进样技术(见附录B)便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技术通过将大量样品气(如1-2升)在液氮低温下通过装有吸附剂(如活性炭)的浓缩柱,

使痕量的CO、CO₂等杂质被富集。随后,迅速将浓缩柱升温至室温或更高温度,使富集的杂质瞬间解吸,并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通过这种“浓缩-解吸”的过程,可以将检测灵敏度提升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轻松突破常规检测器的极限,确保即使在ppb级别也能被准确、可靠地检出,为催化剂的长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