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药用二氧化碳检测标准解读(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要求)

更新时间:2025-08-18点击次数:

药用二氧化碳作为重要的药用辅料和加工助剂,广泛应用于腹腔和心血管造影、内窥镜检查、二氧化碳激光手术、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及制药过程中的保护气和酸化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操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对药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科学的检测标准确保其纯度并严格控制有害杂质。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的规定,药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标准主要围绕纯度和关键杂质两个核心维度展开。其主成分二氧化碳(CO₂)的含量不得低于99.0%(ml/ml),以保证其在医疗和制药应用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更为关键的是对杂质的严格限定,这些杂质可能源自原料空气或生产过程。标准明确规定:一氧化碳(CO)含量不得过0.005%(50 ppm),因其剧毒性,即使微量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气态酸碱度要求溶液的pH值不得低于4.5,以控制酸性气体(如SO₂、NO₂等)的污染;易氧化物检查用于评估还原性物质的存在;水分(干燥失重)不得过0.2%,以防止设备腐蚀和微生物滋生;此外,还需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用于注射用二氧化碳)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其无菌或符合规定的微生物控制水平。


为实现对这些指标的测定,《中国药典》推荐或规定了相应的分析技术。二氧化碳纯度的测定通常采用差减法,即在排除了已知杂质(如CO、O₂、N₂等)后,通过气相色谱法(GC)测定其余主要成分(通常为氮气、氧气等),终用减去所有杂质和已知组分的总和,得到CO₂的纯度。该方法间接但有效,尤其适用于高纯度气体的分析。对于一氧化碳这一关键毒性杂质,红外吸收分析法是方法。利用CO在4.6 μm附近具有特征红外吸收峰的特性,红外分析仪可以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地进行定量检测,轻松达到ppm级别的检测要求。气态酸碱度的测定则通过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新沸过的冷水中,形成碳酸溶液,再使用精密pH计测量其pH值来完成。水分测定可采用电解法或露点法,利用高精度的湿度分析仪直接读取气体中的水含量。不溶性微粒和微生物限度检查则遵循药典第四部中相应的通则(如通则0903、通则1105、1106)进行。


在实际应用中,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从原料气监控、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检验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例如,采用深冷分离或变压吸附(PSA)技术生产的二氧化碳,需严格控制原料空气的洁净度,并对分离过程中的杂质进行在线监测。对于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而言,在接收药用二氧化碳时,必须核查供应商提供的、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要求的全项检验报告,特别是对一氧化碳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必要时应进行独立的抽样复检,以确保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为药用二氧化碳构建了一套全面、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技术(如红外法)对剧毒杂质一氧化碳进行严格监控,同时兼顾酸碱度、水分、微粒和微生物等多方面风险。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药用二氧化碳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安全应用,也体现了现代气体药品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当二氧化碳从一种简单的代谢产物转变为精密医疗中的关键工具时,我们对“纯净”的定义,是否也应从单纯的化学组成,拓展到对生物相容性和系统安全性的更深层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