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尽管药用二氧化碳的具体质量标准和核心检测项目规定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的“二氧化碳”正文项下,但其实际检测过程中的许多分析方法、操作规范和验证原则,都必须遵循第四部所收载的通用技术要求,即“通则”。第四部为这些检测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方法学基础。
在进行药用二氧化碳的全组分分析和杂质检测时,《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的多个通则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文件:
气相色谱法:
这是测定药用二氧化碳中微量杂质(如一氧化碳、氧气、氮气、甲烷、烃类等)核心的通用方法。虽然二氧化碳主成分的纯度常通过差减法计算,但差减所依据的各杂质含量,主要依赖气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定量。
通则详细规定了色谱柱的选择、检测器类型、系统适用性试验、定量方法以及方法验证的要求。
进行二氧化碳中杂质分析的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循此通则来建立和运行其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该通则是对药用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进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的法定或推荐方法。
一氧化碳在特定波长(约4.6 μm)有强烈的特征红外吸收,红外分析仪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样品气直接通入气室进行非破坏性、连续的在线或离线测定,检测限可轻松达到ppm甚至ppb级别,完全满足药典对CO含量不得过0.005%的要求。
水分测定法:
药用二氧化碳的“干燥失重”不得过0.2%。通则0832提供了多种水分测定方法,其中电解法和露点法特别适用于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
电解法利用五氧化二磷薄膜电解水分子,通过测量电解电流来计算水分含量;露点法则通过冷却镜面直至气体中的水蒸气冷凝,测量此时的温度(露点),再换算成水分含量。
这两种方法均能实现高精度的在线或离线气体水分分析,是执行药典对二氧化碳水分限度要求的技术依据。
可见异物检查法与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虽然这些检查更多用于注射剂和输液,但对于特定用途(如注射用二氧化碳)的药用气体,也可能需要评估其携带的微粒风险。
通则规定了使用光阻法或显微计数法测定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和数量,其原理和方法学思想对于评估气体通过液体后可能引入的微粒污染具有参考价值。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这是所有检测方法的“元规则”。无论采用气相色谱法还是红外法,实验室在建立或采用药用二氧化碳的检测方法时,都必须根据通则9101对方法进行验证,证明其适用于预定目的。
验证内容包括专属性(方法能准确测定目标物,不受其他成分干扰)、检测限与定量限(特别是对一氧化碳等痕量杂质)、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等。这是确保检测数据可靠、结果可追溯的根本保障。
药用气体中杂质检测的通用原则:
虽然没有一个单一的“药用气体分析通则”,但第四部中关于标准物质、滴定液、试剂的制备和标定,以及pH值测定法等,都为“气态酸碱度”等项目的测定提供了支持。
例如,测定气态酸碱度时,所用的水必须是“新沸过的冷水中”,其pH值的测定则需遵循通则0631使用校准好的pH计。
总结: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并未直接规定药用二氧化碳的检测项目,但它通过一系列“通则”为这些检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法论、技术规范和框架。
可以说,二部告诉了我们“测什么”,而四部则详细指导了我们“怎么测”以及“如何确保测得准”。
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杂质、红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碳、水分测定法控制湿度,并依据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确保数据可靠,这一系列第四部通则的综合运用,共同构成了药用二氧化碳科学、合规的分析方法体系。正是这些“幕后”的通用技术规范,确保了药用气体检测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