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更新时间:2025-11-10
点击次数: 在空气分离法制取的氧气中,氩和氮是难以完全去除的主要残留组分。尽管二者化学性质稳定,但在某些高精尖应用中,其微量存在仍可能对工艺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GB/T 14599—2008 对纯氧、高纯氧和超纯氧中的氩(Ar)与氮(N₂)含量设定了逐级严格的限值:例如,超纯氧中 Ar ≤ 0.2×10⁻⁶,N₂ ≤ 0.1×10⁻⁶(体积分数)。
为准确测定如此低浓度的杂质,标准第4.3条详细规定了采用气相色谱法(GC) 的技术路线。由于氧气本身具有强氧化性且浓度极高,直接进样会干扰检测器并影响色谱柱寿命,
因此需先通过脱氧柱将基体氧去除。标准推荐使用内装401脱氧剂的玻璃或不锈钢柱,有效将O₂转化为固态氧化物,从而保护后续分析系统。
脱氧后的气体进入分子筛色谱柱(如5A或13X型,粒径250–400 μm),利用吸附性能差异实现Ar与N₂的分离。检测器方面,标准建议采用氦离子化检测器(HID)或放电离子化检测器(DID),
其检测限可达0.05×10⁻⁶,满足超纯氧分析需求。
定量采用外标法: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如含1–5×10⁻⁶ Ar/N₂的氧基标气)进行仪器标定,记录峰面积或峰高;随后测定样品,通过公式 φᵢ = (φₛ × Aᵢ) / Aₛ 计算杂质含量。
标准要求重复进样两次,相对平均偏差不超过5%,以确保数据可靠性。
采样过程亦有严格规定:瓶装气需通过针形阀连接金属管线,并经至少三次升/降压置换;液氧需汽化后进样;管道气采样点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Ar和N₂,还可扩展至氪等其他稀有气体的测定,为高纯气体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